舟山十年答卷 新建村:青山不语 新绿葱茏开云体育
2015年5月25日,正在浙江调研的习来到新建村南洞艺谷,与村民促膝交谈,他鼓励村民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道路,再接再厉抓好“千万工程”。十年,不负青山不负人。新建村坚定不移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深入推进“千万工程”,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,一步一个脚印走在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上。
走进暮春时节的新建村,绿野簇拥着“功勋号”火车、潺潺溪流穿过山林……漫步阡陌里,让人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,欣赏着每一处风景。
2015年5月25日,正在浙江调研的习来到新建村南洞艺谷,与村民促膝交谈,他鼓励村民坚持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道路,再接再厉抓好“千万工程”。
“的到来,给我们鼓足了发展的劲头,这些年我们牢记嘱托,努力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。”新建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余金红说。
十年,不负青山不负人。新建村坚定不移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深入推进“千万工程”,持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,一步一个脚印走在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上。
曾经的新建村,晴天一身灰、雨天一身泥,垃圾随便丢、环境“脏乱差”,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,骑自行车经常摔跤。
乘着“千万工程”的东风,新建村大力开展环境整治,改善基础设施推进“三大革命”。原本随处可见的垃圾不见了,蜿蜒的水泥硬化路延伸到每家每户。
“村容村貌好了,我们就开始合计着,要把村里弄得漂漂亮亮,吸引游客来玩。”余金红说,一场全村参与的美丽行动很快开展起来。
流转村民的小片土地进行连片打造,新建村种起了油菜花,种出了“五色花海”;全国的艺术家们聚集于此,在白墙黛瓦的民居上挥洒创意,“南洞艺谷”声名鹊起;“功勋号”火车从嘉峪关“开”到新建村口,成为当地最醒目的地标。
沿着新建村新打造的酒缸潭游步道拾级而上,一座古色古香的“贰茶空间”茶室隐在山间。然而吧台上却不见茶饮师的身影,一行人手提工具,正在山路旁的小溪中清理游客留下的垃圾。
“我们当初就是看中这里优美的环境才落户的,呵护这片美景,就应该像呵护自己家一样。”茶室主理人苗培红说道。
从塑形到铸魂,如今,“千万工程”还在持续改变着乡风民风,重塑着村民们的观念。余金红告诉记者,这些年,村委会发动村民,组建了保洁队伍,并通过持续的入户宣传,改变村民们“自扫门前雪”的老观念,引导大家共同维护村容村貌。
77岁的袁文其老人就是变化的见证者和实践者,他的便利店位于新建村文化礼堂旁,没客人的时候,他和老伴会拿出扫帚,主动把店门口的石板路打扫干净。
“以前只要不是自家院里,多脏都没人管。现在不管哪里有垃圾,大家看到都会主动去搞卫生,村里干净了,游客玩得开心,阿拉都能受益。”老人笑着说道。
站在新建村中,不远处南洞水库堤坝上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10个大字格外醒目。每每走出家门,睹“字”思人,袁其忠的思绪就会回到十年前的那一天。
“当年鼓励阿拉继续保护好环境,阿拉都听进去了。这些年,村里山更绿水更清,生活也越来越好。”袁其忠说。
走进民宿大乐之野·南洞(舟山定海店),9号楼前,一棵李树的枝丫伸向二楼窗边,阳光洒落,树影点点。
“这棵李树又高又大,树的位置恰好挡住了房间光线,当初是准备移除的。”民宿主理人杜灵珊说,但这棵树有近百年树龄,实在珍贵,于是团队就转变设计思路,将房间窗户面积扩大一倍,既保留古树也保证了采光。
走进“燕归来”民宿的小院,处处皆是“玄机”。太阳能灯白天储能,晚上发光,点亮美丽庭院;庭院的假山石就来自不远处的小山;浇花的水通过院子下方的管道收集起来,流向院墙外,滋润路边的绿化带,实现无动力水循环利用。
“回归自然,降低碳排放,‘零碳’是当下最时髦的生活方式。”民宿主理人周国兴说道。
这些年,新建村建设发展的同时,瞄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来谋划,通过节能减排、植树造林等形式抵消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,以期达到“净零排放”的目的。
停车场装上了太阳能发电板顶棚,遮阳的同时还能发电;不起眼的溪坑经过精心设计,特殊的结构能够减缓水流流速、增加水体含氧量;去年刚建成的邻里中心采用可拆卸结构,可随时像积木一样搭建安装,不产生丝毫建筑垃圾……
2019年,新建村入选联合国人居署“净零碳”乡村规划中国案例,村民们用日常生活的点滴努力,助力国家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同时也作为海岛样板,为舟山、长三角乃至全国其他乡村的“净零碳”发展提供实践经验。
十年,从更广阔的视角看,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种子从新建村出发,在整个千岛大地生根发芽,开出满园春色。
距离新建村不到2公里的古禅林,18株百年古树掩映着古刹黄色的外墙。当地依据古树根系位置、生长规律等精心打造的业态,形成一方独特的美学空间,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。
“建设之初我们就考虑生态优先,组织农林专家对区域内古树测龄,为18株百年古树建立‘一树一档’,因地制宜进行设计。”干石览镇渔农办主任严军营告诉记者。
白泉镇潮面村的多个果园去年被纳入了甬舟铁路建设范围,涉及800余株杨梅古树以及100余株其他古树。“这些古树是我们祖祖辈辈打理下来的,可要有个好‘归宿’。”当地村民对于保护古树的呼声高涨,吸引了各方关注。
在多方努力下,去年年初,这批古树搬进了位于白泉米林村觅林古树园的新家,如今已吐露新芽,吸引了大批市民游客来此一睹风采。
俯瞰定海湾,连绵山丘上的游步道犹如一条蓝色丝带,环抱着定海古城。自2019年起开始建设的五山水利工程,依托“生态+水利”的理念,在水利设施上方铺设生态步道,打造一条“东海云廊”。
而今,“东海云廊”沿线设置有山海胜境、崇文重学、勿忘历史等五大主题,串联起公园、体育馆、图书馆等城市功能设施,成为展示定海的城市名片,已累计接待游客近800万人次,其水利防汛价值更是不可估量。
另一条红色丝带“东海百里文廊”,从城区出发一路向西,链接沿途8个镇、街道的生态文化资源,激活了特产售卖、餐饮服务、休闲娱乐等各类业态。2024年以来,东海百里文廊沿线万元。
青山不语,溪涧自流。十年弹指,绿意从新建村的檐角流淌蔓延,织就一卷生态长诗。登上新建村五雷山的最高点“翁洲一览小”,群山之间,翻涌的云廊与静默的文廊,串起一路好风光,映照着来时足迹,延伸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远方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